近日,在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之一的怒江州福贡县,教育部下派到这里进行教育帮扶支教的8位专家型支教教师每人获推5名徒弟,师徒约定以3年为期,培养40名“徒弟”为当地教学科研骨干,提升当地教研软实力,助力教师专业发展。8位专家型支教教师虽然只在县城中小学支教一年,但其徒弟却遍及县城和乡镇初高中、乡镇中心完全小学、村小乃至幼儿园。通过教育帮扶,这些“名师”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短期脱贫靠打工,中期脱贫靠产业,长期脱贫靠教育”,这在很多地方已成为共识。经过艰苦努力,当地实现了从区域性深度贫困到整体脱贫的千年跨越。眼下,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任务依旧艰巨。已经被实践所证明的“长期脱贫靠教育”这条路,应在新的历史阶段继续走下去。

  近些年在“全面改薄”和对口帮扶的支持下,怒江州的学校硬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包括功能教室在内的一些硬件不亚于东部地区。但师资水平和教学水平的短板,短时间内很难补齐。教育部往怒江州派遣专家型教师驻校支教,从教师队伍建设入手,着眼提升当地教师发展水平,当地紧紧抓住这些名师,充分利用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背后强大的名师工作室、名校资源,将驻校支教变成全域指导,将短期一年支教变成三年的“师徒结对”,可以说都是看清了教育问题的关键所在。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时代,“扶志”和“扶智”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凸显、越来越重要。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做好“扶志”和“扶智”的工作,还得靠老师,尤其是好老师。在许多城市,名师作为好老师的代表,已经越来越产生群聚效应,形成了“名师—名校”的培养和共生机制。而在广大乡村,名师仍然非常稀缺,名师的生成机制和培养土壤都严重不足。没有名师,也就没有名校;没有名校,好的生源就要流失。近年来出现的“县中坍塌”,就是例证之一。因此,迈出乡村地区名师培养的第一步,借助外界的帮扶实现自身造血,就显得格外重要。

  此前教育部发文要求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发展,针对基础教育阶段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现实需求,进一步加强“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应用。这一举措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名师名校资源对中西部农村地区的重要意义。然而,名师的培养多需要借助耳濡目染、传承有序的师徒模式,通过“亲其师”方能“信其道”。笔者认为,“互联网+教师教育”扩大了教师培养培训的范围、领域和可能,如果能把它和“亲师信道”的师徒制结合起来,或能发挥“互联网+教师教育”的最大功效。

  当前,依托“国培计划”名师领航工程,一大批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名师工作室已相继建立,贵州等地还试行乡村名师工作室制度。各地尤其是发展基础薄弱的地区,要用好名师这一重要资源,通过制度引领和示范带动,更好发挥该群体为乡村服务、为乡村教师服务的功能,为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优质均衡、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注入新动能,助力乡村积蓄智力资源。这也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